正版现货 中国香文化 傅京亮细说中国香文化 香药 香道香品香具 佛教与香 文人与香 入门必读畅销图书 齐鲁书社.
- 产品名称:细说中国香文化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细说中国香文化
- 定价:18.00元
- 出版社名称: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 作者:周文志连汝安
- 开本:16
- 书名:细说中国香文化
- 出版社: 齐鲁书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 平装: 315页
- 语种: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33319090
- 条形码: 9787533319090
- 定价:36.00
内容简介
《中国香文化》对香的起源与发展、香的生产与使用、香的品种与特色、香与养生、香与、香与文学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与阐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中国用香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被忽视了,这就是香文化。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无不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增添了多少热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它启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
香,物虽微而位贵,它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
]
TOP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香文化史
1.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2.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3.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4.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5.巷陌飘香:鼎盛于宋
6.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第二章 香药
1.沉香
2.檀香
3.龙涎香
4.龙脑香
5.麝香
6.丁香
7.乳香
8.苏合香
9.安息香
10.降真香
11.郁金
第三章 香品
1.中国传统香
2.香品的种类
3.天然香与合成香
4.香品的鉴别
5.香品的使用
第四章 香具
1.香具的家族
2.香炉的样式
3.云烟缭绕的山海一博山炉
4.珠光宝色的传奇一宣德炉
第五章 佛教与香
1.尊贵的香
2.妙香与佛法
3.殊胜的供养
4.上香的异
5.香汤浴佛:佛诞节
第六章 文人与香
1.文人与香
2.文坛轶事
3.历代咏香诗文
4.散文:林语堂、许地山、林清玄
后记
]
TOP书摘
1.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大约4100年前的一个正月的吉日,在尧的太祖宗庙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舜接受了尧禅让的帝位,查得天象瑞正,知道摄政顺乎天意,便行专门的祭礼,告于天帝。燔木升烟,上达于天,以此“裎”祭之法祭拜日月、风雷、四时;郑重地遥望远近山河,以此“望”祭之法向山川行了祭礼;继而又祭拜了其它神明。此后,舜收集了象征各地首领权力的五种玉器。又择吉日,接受四方首领的朝见并颁发了五种玉器。二月,舜巡视东番至泰涩燔烧柴木行祭,并依次遥祭各大山川。
这是《尚书·舜典》对舜帝登基的一段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端。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
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溯至先秦,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紫(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到春秋战国时,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燃香蒿、燔烧柴木、烧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在生活用香方面,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带、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风气(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西汉生活用香的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远古的香烟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在6000年前的祭祀活动中已经出现了燃烧柴木及烧燎祭品的作法(常称为“燎祭”)。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城址”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大型祭坛、上海青浦淞泽遗址的祭坛都发现了燎祭遗存。(燔燎祭祀的遗存物不易分辨具体物品,紫祭、燎祭等常统称“燎祭”。所烧物品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易于燃烧的植物,如柴木、草、粮食等,另一类是陶器、石器、动物牲体等需借柴木之火焚燎的物品。由于植物遗存多为残灰,不易识别,燎祭所用植物的种类尚待考察,应是选用一些品质较好的、含芳香气味的树木、灌木或草本植物。)
距今6000~5000年间(约为仰韶时代中晚期),祭坛规模更大,燎祭遗存更多,可见于辽西东山嘴和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从东山嘴到牛河梁的数十公里之内绵延分布有大型石砌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等规模宏大的祭祀遗址,位于山梁上的东山嘴祭坛发现了大片红烧土、数十厘米厚的灰土、动物烧骨等燎祭遗存物。此祭坛两侧对称,南圆北番合于后世“祀天于圜丘在南,祭地于方丘在北”的礼制;坛、庙、冢“三合一”的布局与“天地坛、太庙、陵寝”的布局相似;冢的结构与后世的帝王陵墓相似;出土的龙形玉器也是我国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该遗址揭示出令人惊叹的史前文化,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古老渊源。亦可看出,商周时期的燎祭正是对远古祭祀观念的继承。
距今5000~4000年间(约为广义的龙山时代),燎祭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山西陶寺遗址的祭祀区发现了大型“坛”形建筑,很可能曾用于观测天象和燎柴祭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此遗址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平阳)。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有大量燎祭遗存,司知该地区曾有浓厚的燎祭风气。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及杭嘉湖地区,包括浙江余杭莫角山、反山、瑶山、汇观山、江苏常州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昆山绰墩、少卿山等多处遗址,其中有数十处大型祭坛及类似“金字塔”的贵族坟扫人工堆筑高台,中间为墓地),其燎祭遗存分布广泛。
距今4000~3000年问(夏商时期),燎祭已遍及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的广大地区,商代尤为明显,可见于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郑州小双桥、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多处商代遗址。第一炉香:5000年前的薰炉从直觉上说,薰炉似乎不应属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远古时期”,可令人惊叹的是,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表明,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的确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奢侈”品了。
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曾出土一件之字纹灰陶薰炉炉盖(距今5000多年)。
山东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蒙裹形灰陶薰炉(距今4000多年),夹细砂灰陶,高17厘米,腹径14厘米,顶部开圆孔,炉身遍布各种形状的镂孔(圆形、椭圆形、半月形等)。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竹节纹灰陶薰炉(距今4000多年),高11厘米,口径9.9厘米(略小于底径),呈笠形,斜直腹,矮圈足,腹外壁饰有6圈竹节形凸棱纹,炉盖捉手四周有18个镂孔(3孔一组,共6组)。 这几件薰炉“分散”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其样式与后世的薰炉一致(而异于祭祀用的鼎彝礼器),并且造型美观,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早期中华文明的灿烂。(牛河梁遗址的下限距今5000年,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与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的下限时间较为接近,但均在4000年之前。)
商:柴祭、燎祭、香酒
殷商甲骨文已有“紫(柴)”、“燎”、“香”等字。
“紫(柴)”字,形如“在祭台前手持燃烧的柴木”,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一个形象注解。“燎”字,形如“燃烧的柴木”,指“焚烧柴木的祭礼”,有单独的“燎”,也有“燎牢”、“燎牛”等烧燎其它(动物)祭品的方法。(《说文》:“寮,紫祭天也。”“紫,烧柴寮祭天也。”)
向神明奉献谷物也是一种古老的祭法,“香”字即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禾黍边有小点,表示黍粒),指禾黍的美好气味。篆文变作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说文》:“香,芳也,从黍从甘。”)隶书又省略写作“香”。如《尚书·君陈》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德行之香至高,非黍稷之香气可比。(据笔者初步考察)约自东汉开始,“香”也用来指某种香药(香料),如苏合香、鸡舌香等。自魏晋时,“香”也用来指“香药制作的香品”,如和香、合香、薰衣香、印香、线香等等。
商代有一种香气浓郁的贵重香酒,名为“鬯”,多用于祭祀,也常用作赐品或供贵宾享用。一般认为这种鬯酒是用郁金、黑黍等制成。黑黍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谷物,郁金则是一种芳香草本植物(今姜科姜黄属植物,也称郁金草,并非郁金香花),其宿生块根黄赤芳香,茎、叶、花亦有香,也是一味常用药材。(另有观点认为上古的鬯酒不用郁金,而用百草之花,或兼用郁金及百草之花。)
鬯酒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祭品(礼品)之一,使用频率很高。西周还有专职的“郁人”和“鬯人”负责用鬯之事,如《周礼·春官》载:“郁人掌裸器。凡祭祀、宾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鬯人掌共柜鬯而饰之。”(裸:guan,酌酒灌地或献宾。彝:盛酒器。柜:ju,黑黍。)
西周春秋:燔柴、燃萧等祭礼
西周春秋的祭祀用香(沿袭前代)主要体现为燔烧柴木、燃香蒿、烧燎祭品及供香酒(鬯酒)、谷物等祭法。
燎柴升烟的祭礼常“燔柴”祭,细分则有“裎(yin)祀”、“实柴”、“槱(you)燎”等,盖为积柴燔烧,在柴上再置玉、帛、牺牲等物,燔烧的物品有别,但都要燔燎升烟。
《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瘗:yi,埋物祭地。)
《周礼·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吴天,以实柴祀日月星超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埋:将玉、谷物等埋人土中以祭山神地神。沉:将玉、牲体等沉没入水以祭水神。血祭:以牲体之血滴于地。疈辜:plgu,剖开、掏净牲体。)郑玄注:“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也。……燔燎升烟,所以报阳也”。孔颖达疏:“裎,芬芳之祭。”(对裎祀、实柴、槱燎之差异,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裎祀是用玉、帛、全牲,实柴用帛、经过节解的牲体,槱燎只用节解的牲体。)
《诗经·维清》赞颂了文王订立了裎祀祭天的典制:“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裎。迄用有成,维周之祯。”这是周公祭祀文王的乐歌,大意是:有了文王创制的典章,才有了政治的清明与光耀,从开创裎祀祭天的典制到今日的成就,乃周朝的祥瑞。缉、熙:光明。肇:始。
燃“萧”也是一种重要的祭礼。(“萧”指香蒿,香气明显的蒿,盖指现在所说的黄花蒿(古称青蒿)、茵陈蒿等蒿属植物。)
常焚烧染有油脂的萧(及黍稷等谷物),并用郁鬯之酒灌地,认为萧与黍稷之香属“阳”,郁鬯之香属“阴”。如《礼记·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螨萧合膻芗。凡祭,慎诸此。”(焫:ruo,焚烧。郊:郊祭,祭天。特、牲:牲体。臭:气味;圭:上圆(或头形)下方的玉。璋:形如半个圭的玉。灌鬯的容器以圭璋为柄,用玉温润之气。)
《诗经·生民》也有焚烧香蒿的记载:“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香蒿常被视为美好之物,如《诗经·蓼萧》以“萧”比君子:“蓼彼萧斯,零露滚滚。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兰”、“柏(松)”等芳香植物也很受推崇,在生活和祭祀中都多有使用。(“兰”多指兰草,今菊科的佩兰、泽兰、华泽兰等,有时也指兰科的兰花。)
在荆楚一带,举行重要的祭祀前常沐浴兰汤,并以兰草铺垫祭品,用蕙草包裹(一说熏烤)祭肉,进献桂酒和椒酒。如《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三月春禊有浴兰的风俗。春秋两季要在水边举行修洁净身、祓除不祥的祭礼,称“祓禊(fu xi)”。三月上巳(第一个巳日)为春禊,人们常集聚水滨,执兰草,沾水、洒身,以祓除冬天积存的污渍与秽气。这种仪式也有“招魂续魄”的含意,如《韩诗》:“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此“招魂续魄”盖为生者而行,古人认为魂魄不全则致疾病,故在春日召唤魂魄复苏或归于健全。(一说是为逝者招魂,使亡灵不扰生者。)
上巳春禊也是愉快的郊外踏春,青年男女交游的节日,如《诗经.溱洧》即写此风俗:“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春禊在汉代常称“上巳”节,魏晋后改为三月三日,祓禊招魂的含意渐弱,世俗色彩增加,演变为以水边的宴饮、交游、踏青为主,王羲之《兰亭集序》即写此风俗。唐宋时,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合并为清明节,其春游风俗即主要来自上巳节。
枝叶清香的松柏也被视为香洁之木。
制作鬯酒时即以柏木为臼,梧桐为杵,盖取柏木之香,梧桐之洁白。《礼记·杂记》:“鬯臼以椈,杵以梧。”掬:柏的别称。孔颖达疏:“捣郁鬯用柏臼桐杵,为柏香桐絮白,于神为宜。”
棺椁之木以松柏为贵,《礼记·丧大记》:“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
夏商神明的牌位也常用松柏制作,如《论语·八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也用柏木祛病辟邪,可见于《五十二病方》。
后世用柏更多,植柏树、食柏子、燃柏枝、赠柏叶、门前挂柏枝、饮柏酒等等。宋代大型祭祀也焚烧柏木,如《宋史·礼志》:“今天神之祀·皆燔牲首,风师、雨师请用柏柴升烟,以为歆神之始。”
柏逝代制香的重要原料,柏子、柏叶、柏木、树脂等皆可入香(亦入药),还有专门的“柏子香”,柏木粉也是现在传统香的常用原料。(柏树包括侧柏、圆柏(含桧柏)、刺柏、扁柏、福建柏、柏木等多个属种,福建柏是中国的特有树种,侧柏也主产于中国。陕西桥山黄帝陵还有一棵4000余岁的侧柏“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所植。)
佩香、薰香等生活用香·战国熏炉
除了用于祭祀,芳香植物还有香身、辟秽、祛虫、医疗、居室薰香等多种用途。
插戴香草、佩戴香囊。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香囊常称“容臭”(臭:xiu,气味之总称),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帏”。香草、香囊既有美饰、香身的作用,又可辟秽防病,在湿热、多疠疫的南方地区风气尤盛。
《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少年人拜见长辈时先要漱口、洗手,整齐发髻,系好衣服的丝带,还要在衣穗上系挂香囊(以香气表恭敬,也可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
《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披带江离和白芷,以秋兰(兰草)作衣带的佩饰。扈:hu,披带。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取粪土以满香囊,佩而带之,反谓花椒为臭(近小人而远君子)。